2月23日,深港马拉松测试赛,女子组7时在深圳湾体育中心开枪。深圳特区报记者赖犁摄影
2月23日,2025深港马拉松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田径(马拉松)试验赛(以下简称深港马拉松)在深圳湾体育中心开始。其中,女子组率先7:00出发,男子组7:30出发,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马拉松选手参加了比赛。
经过激烈的竞争,来自广东的陈丽琴最终以2小时44分44秒的成绩获得第一名;来自贵州的金林筑以2小时45分15秒的成绩获得第二名;来自香港的司徒兆殷以2小时47分20秒的成绩获得第三名。在男子组中,来自云南的赵朝传以2小时17分17秒的成绩获得第一名;同样来自云南的陶辉以2小时23分20秒的成绩获得第二名;来自宁夏的任磊以2小时24分49秒的成绩获得第三名。
本次比赛是全运会历史上第一场跨境马拉松比赛,是全运会历史第一场比赛。比赛第一次进入香港,第一次实现粤港联合比赛。深港打通粤港比赛衔接机制,开启了两个城市体育合作交流的新篇章。
“丝滑”跨境,跑出融合加速度。
线路设计是本次比赛的重要亮点。比赛以深圳湾大桥为纽带,横跨深圳和香港,其中香港段21.841公里,深圳段20.354公里。起点和终点位于深圳湾体育中心,通过深圳南山区、前海自贸区和香港元朗区。赛道设计独特,深圳国家高新区、前海蛇口自贸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深圳市核心区、香港自然生态区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湾五区”独特的路跑场景。
一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都有各种各样的体育交流活动。第十五届运动会是中国第一次由粤港澳联合举办的全国性运动会。在这场全国性的体育赛事正式开幕之前,粤港澳将合作举办多次突破性的专业体育赛事,模拟和测试全运会的正式举办。
创新模式,全方位护航赛事
为了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本次比赛建立了“深圳市赛区执行委员会+香港全运会统筹”的联合指挥体系,涵盖比赛、安全、医疗、交通等各个层面的联系协调机制,实现了跨境事务的无缝衔接和综合保障的高效协调。
在港口通关过程中,赛事创新采用了“人脸识别+手环定位+计时评分”三重核查防控机制,实现了人、车、物“零延迟、零接触、零等待”的港口无感智能通关。这项创新措施为未来跨境体育赛事的通关检查和控制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深圳边境检查站深圳湾边境检查站副处长孙娇娇介绍:“深圳边境检查站创新采用‘检查前置+生物识别+芯片定位+闭环管理’的通关模式,实现深圳和香港赛事的分段连续保障。”
在运动员保障方面,香港赛道每2.5公里设置一个供应站,共8个供应站,提供饮料、水和运动员自己的饮料。消防部门和医院管理局制定了完善的医疗保障和应急救援计划,路政部门负责沿途道路的检查和维护,确保赛道适合高水平长跑。
携手共进,共促湾区体育蓬勃发展
深港马拉松试验赛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两地体育合作交流的生动诠释,也是深港“一国两制”下融合发展的有力推动。该赛事为即将到来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田径(马拉松)赛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赛事筹备过程中,香港赛区与深圳紧密联系,两地多次开会实地考察。将相关经验应用于本次马拉松比赛的竞赛组织、安全保障和医疗保障。
未来,深港将继续携手合作,以体育为纽带,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大湾区体育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