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一场奔跑的盛事即将在“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济宁市叩响春天的门环。作为在济宁主城区举办的首场全程马拉松赛事,济宁不仅将迸发出2万余名参赛者的火爆热情、带着他们用脚步丈量城市的肌理,更会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奏响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沿着精心设计的赛道奔跑,就像翻开一部立体的人文地理志。从全民健身广场出发,跑者穿过内环高架的钢铁森林,洸河路上晨练老人太极拳的绵柔与年轻跑者的矫健相映成趣;转入太白湖湿地,碧波荡漾处,摄影爱好者正用无人机记录下跑者与白鹭齐飞的诗意画面;在运河路转角,忍不住放慢脚步,把目光引向荣获“鲁班奖”的济宁市文化中心,文化馆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正在展演嘉祥木雕技艺,图书馆落地窗内早读的学子与窗外流动的奔跑身影……这一次次鲜活跳动着的“脉搏”,共同构成了动静相生的城市晨曲。
这场体育赛事必将溢出比赛竞技的边界,化作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在古槐路历史街区,“玉堂酱园”将百年老字号的门板卸下,马拉松定制款酱菜礼盒一经亮相,便被跑友们抢购一空;不远处的运河美食市集,微山湖鸭蛋卷的香气裹着柳琴戏的唱腔飘向远方;依水而设的文化雅集上,来自曲阜孔府印阁的各色文创产品,成了人人必备的特色伴手……在济宁,专为赛事量身定制的“跟着孔子去跑马”主题线路,带火的不仅是新老“三孔”“运河记忆”,还有梁山之巅的“好汉歌”、邹城“两孟”的文化传承以及汶上南旺那曾经震撼世人的分水枢纽工程。

城市治理的细节在赛事筹备中悄然蝶变。交警指挥台前,新启用的智能交通系统正将实时路况投射到数字系统上,这套融合了“潮汐车道+智慧诱导”的交通方案,让主城区早晚高峰的通行效率提升四成;在医疗救护点,5G远程诊疗系统连接着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专家团队,轻点平板电脑,跑者的心率数据便实时上传云端;而更令济宁市民惊喜的是,赛道沿线的老旧小区悄然换新颜,房屋既保留了运河民居的特色,又新增了智能充电桩和适老化设施。
济宁专为赛事设计制作的紫檀木和桃木奖牌,将济宁的标志性建筑太白楼与非遗雕刻技艺完美结合,让完赛者握住的不仅是一块奖牌,更是可以传家的艺术品。在参赛服设计团队的工作室,主创人员指着融入了孔子雕像、太白楼和运河波涛等元素的服装说:“我们要让每个针脚都讲述出济宁的文化故事”。这些创意正在产生涟漪效应——赛事中频频出镜的渔皇路樱花大道,已成为小红书平台的热门打卡点;与古代马车同场竞技的赛事LOGO设计,正被年轻人拍照发往五湖四海。

夜幕降临时,济宁太白湖新区的水幕光影秀将点亮夜空,跑者与市民的欢笑声也将随着运河水波荡漾开去。这场马拉松留下的不仅是体育记忆,更将激活城市发展的“一池春水”:大赛当前,4000余名志愿者整装待发,用新时代的文明实践向往来宾客展示何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赛事期间,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与100家景区联手激活文旅消费,以“体育+文旅”驱动赛事经济蓬勃发展;大赛过后,济宁通过打造室外连片综合健身区和室内健身综合体,“15 分钟健身圈”有效助力居民就近可健身、出门能锻炼……济宁,不是单纯办了一场马拉松,而是种下了城市更新的种子,架起了文脉传承的桥梁,奏响了全民共享的交响。
千年运河依旧静静流淌,但奔跑过的城市已然不同。当春风再次拂过太白楼的飞檐,那些赛道上的汗水、市集里的烟火、屏幕前的点赞,都已化作滋养城市生长的养分。这场关于奔跑的故事,终将成为济宁新时代叙事中最富活力的章节——在这里,历史与未来完成击掌,城市与人共同成长。
(大众新闻记者 孟一 高峰)